鯤鯓.凝望

文/攝影計畫策展人——沈昭良・協同策展人——沈裕融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這一展覽,毋寧是藉著隱然指向起源的歷史提問——「我們從何而來?」,透過回望臺灣自1624年荷蘭人抵達臺南安平至今的400年,以此重探臺灣歷史書寫與編纂的立基點。展名以「河」作為應答,一方面不僅承襲著反對以陸地為歷史舞台的「地域」思維——即是固著與穩定性,轉向「流域」這種保有流動性與開放性,既向內聚攏凝縮,也向外擴延伸展的變動視野;另一方面,更循此一思考線索細探臺南舊府城的水性脈動,展開一場被覆蓋於城市地表下的潛行流域考。這種交纏的水脈網絡不僅回應著大航海時代所開啟的人類與自然之生態互動,也讓水文地景在顯影中慢慢浮現出積累400年的時間肌理。

對臺南人而言,這一傳說或許並不陌生。相傳天界的天池大鯉因為誤食仙桃而被貶下凡間,此後就一直盤踞於臺南一帶的海域。祂匍匐於水域深處,頭首深潛於安平,背脊向灣裡綿延,隔著台江默默凝望著對岸的赤崁城,那裡棲息著一隻展開巨翅的鳳凰。據說1624年荷蘭人建築熱蘭遮城時,便刻意選址於鳳凰的頭部,以確保其永恆停佇。這些傳說彰顯了水路對臺南地形刻畫之關鍵性,以及它如何將地景風貌轉化為生動的動物形象,乘載著人們面對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環繞著經濟殖民與商業貿易等風起雲湧的敘事想像。

潛伏於水下的鯤魚彷彿帶著一雙凝望著臺南府城的攝影眼,祂見證著鳳凰城在大航海時代的貿易史與生態地景的變遷,以及人文和社會面貌的變革。本次子展覽「鯤鯓凝望」旨在承續著這種帶著歷史意識的深邃凝視,它奠基於「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的「潛行攝影計畫」,並保有其外擴的構思:以曾文溪流域為起點,逐步沿著支脈延伸至水域、河道與水庫;其次,在民俗與宗教慶典中,記錄著與水和大地進行內在對話的自由身影;而後在城市、鄉村與山野的人文地景中,撿拾著映射府城餘光的碎片風景;最後將這道凝視望向以身體作為時間容器,那些隸屬不同社群、不同生存處境下人們的鮮活身影。

這一凝望的視角起於「神性之境」的多樣宗教祭儀,下探至「河道之域」的陸/海/空全方位地理式觀察,來到一張張將一切外在地理轉至精神內在生命光景的「常民之顏」,行經城市空間中看似平凡素樸卻充滿陌生性的「人間之地」,最後則在「雙溪之痕」中重探決定著府城文化發展的命脈——福安坑溪與德慶溪。盤旋於南美館透窗的空拍影像,與鯤鯓深邃的目光相望。藉由這兩種不同地域出發的攝影視點之切換與運動推移,臺南400年的文化顯影如是展開。

神性之境

河道之域

常民之顏

人間之地

雙溪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