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極端氣候中的流域環境、暴流生態,讓城市的未來面臨挑戰,多物種的存續、川流生態島的命運,千百年來反覆再現。藝術家劉玗回歸至洪荒洪水神話的多樣敘事,暗暗指出未來洪水的不可避免,以及關於洪水暴流敘事的結構變異。來自荷蘭的鰻魚求生計畫,從歐洲到臺灣,呈現鰻苗鰻魚的洄游行為,在今日已成為溪流環境指標的表徵。臺南的溪流除了在溪口有長久歷史的鰻苗捕捉行為,與宮廟信仰體系有所結合之外,重重的攔砂壩與水利工程設施,也讓往昔在曾文溪、二仁溪上游可以發現鰻魚的神話傳說與事實,在今日皆成為鰻魚求生遊戲的一部分。透過求生實境遊戲的設計,顯示出人類世毀滅其他物種的危機情境。藝術家李欣芫與南科污水處理廠合作,採集廢水處理的聲音,設計為連動的藝術裝置,讓市民了解河流與廢水的何去何從。順著地面流域河道,觀眾走出本展間,會看到藝術家康雅筑的滾石群,作品取自曾文溪出海口所撿拾的保麗龍塊與羊毛氈共同形構而成,這些保麗龍塊如同被時間沖刷的石塊,是自然與人類活動的遺跡,而層疊的羊毛在經過眾人的雙手來回摩擦、施壓與溼氈化的過程,是個人與集體的對話與交織,藉此來回應大自然、時間與生物之間的每一個交融與團氈狀態,指向流域文化的脈絡與未來潛藏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