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逆.未來
滾時
巨石從山上滾下溪河入海、經過日夜沖刷滾動形成小石頭,日以繼夜的在海浪的拍打捲動下形成不同的型態,是山、是海、是前、是後,時間與空間不斷的交互穿梭,最後成為我們看見的交界地景,是陸地與海洋、是河床與源水、是的固態與液態、是擱淺與飄移。作品裝置取自曾文溪出口處所撿拾的各式保麗龍塊與羊毛氈共同形構而成,這些保麗龍塊如同被時間沖刷的石塊,是自然與人類活動的遺跡,透過舉辦「氈一顆石工作坊」邀請民眾共創,這些層疊的羊毛在經過眾人的雙手來回摩擦、施壓與溼氈化的過程,而產生了個人與集體的對話與交織,藉此來回應大自然、時間與生物之間的每一個交融與團氈狀態,延伸出織毯形構的海口淺灘流水。康雅筑「氈一顆石工作坊」參與民眾:王婷羿、呂淮媗、周妍均、周妍希、施美蘭、洪錦凰、高于珊、張育瑄、張宸颯、張峻銘、張豫程、陳奕君、陳純俞、陳瑤寧、陳靜琪、劉宣彤、蔡昀蓉、鄭一容、簡晨洋、簡瓊英、顏子惟。
康雅筑
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作品探討國家身分、民族文化、織物歷史與神祕學在全球各地區的現代性,以及都市化如何改變傳統、知識與經濟的發展等等。著有《織物地圖1、2、3》。
依場地而定
保麗龍、羊毛氈、多式毛線、布、木
2022—2024